1、私域3.0是什么?如何做好品牌私域运营3.0?
私域是2018年才兴起的事物,按照业内普遍的说法,私域即将迎来它的第三波红利期。
第一波私域红利是先发红利,微商是最早的私域试水群体,那个时候的私域靠着粗放式的群发和朋友圈刷屏便能获得不错的效果;第二波红利是技术红利,群机器人、裂变,到如今的CRM、SCRM等等,工具和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帮助品牌高效率地运营私域
我们其实并不赞同私域红利这一说法。与其他新鲜事物不一样,私域强调的是关系的深度维护,这其实没有什么红利可言,只要你能掌握与用户沟通的方法、为用户带来持续的价值,那么无论何时入局私域,为时都不算晚。
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这个即将迎来私域红利3.0的时间节点,我们依旧想再跟大家聊一聊,Foodaily眼中的私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运营好私域?私域未来会走向何方?
一、私域=“私”+“域”什么是私域?
这似乎是一个有些过时的话题,市面上的普遍观点是,私域即为品牌或个人自主拥有、可自由控制、免费且可多次利用的流量渠道。通常的表现形式是品牌或个人在各大平台开设的账号(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小红书账号等)、自主建立的群聊(微信群、淘宝群、抖音群等),或者小程序、APP。
与淘宝、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公域平台相比,品牌或个人对私域具备较强的掌控力。
如果这么理解的话,今天的私域与前几年大火的微营销、再早些年的传统会员营销,就没有本质的区别了。上述对私域的定义侧重在”私“,即强调流量的归属与掌控,但Foodaily认为,这只是私域概念中“私”的体现,那么“域”是指什么呢?
在研究了诸多私域运营案例后,我们认为,这里的“域”应该是指,品牌与消费者共同参与建立的场域,这个场域不受平台算法控制,消费者可以在“域”内向品牌反馈产品使用建议,品牌也可以在“域”内与消费者进行营销或者品牌战略层面的沟通,当然,还可以卖货。所有在“域”内发生的行为均取决于参与者的原生诉求,而不仅仅是平台方的商业意图。
2、3方面告诉你,用户运营如何实施场景化营销
做用户运营的时候,明确场景能够让我们了解熟悉用户行为并设置出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那么要想实施场景化营销,我们又要注意哪些要点呢?
场景这个词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做活动要讲究场景,做O2O也要场景,比如到店是一种场景,到家是一种场景,那很多时候我们理解这个场景,其实更多的仅限于一种概念,但真正怎么用的时候却有些迷茫。在最初我做用户运营的时候,对用户运营的理解是我策划了一个活动,这个活动推给现有的用户,然后看具体活动转化了多少订单,这是用户运营的1.0。后来呢,用户运营理解为需要打造一套会员体系和积分计划,不同等级的会员配置不同的权益,从而希望用户按我们设计好的长大路线进行长大。现在想想这个应该是用户运营的2.0。再后来呢,对整个用户运营有了体系化,比如生命周期的管理、标签画像的体系、自动化智能营销体系,可以做一些更精细化的运营工作,这是用户运营的3.0。在3.0时期,我们更多的会思考用户本身。因为在1.0和2.0时期,我们的思考的重心是从运营自身角度出发的,做一场什么样的活动能够走量,这是活动思维。做什么样的会员权益等级体系能够促进会员的复购,这是运营思维。而思考用户本就是一种用户思维,那我们就要深刻了解我们的用户是什么样的?了解了用户才会有对应的用户运营策略。如何才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用户特征?从技术层面我们需要做到就是用户画像字段的采集和用户行为标签化,从而能够完善起用户画像帮助我们深入的了解某一群组用户的特征,进而能够针对性的营销或维护;从营销层面来讲,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了解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购买?并分析用户购买的动机和理由。01为什么要场景化营销以购买蛋糕为例,吃蛋糕最少有4种场景:生日、情人节、婚礼、派对。生日场景非常常见。这种场景下,购买用户往往不会是自己的生日,而是大多数给孩子、父母、爱人、亲人订购的蛋糕。所以我们目前做的生日礼遇便常常是一种很失败的营销,比如生日时候发蛋糕券,转化率不足3%。为什么会是一种不成功的营销呢?是因为我们在让用户领会员卡的时候,会让用户填一些基础字段信息,其中包括生日,但这个时候店员往往会告诉顾客填写自己的生日信息。在这个场景下,我们虽然知道了顾客的具体生日,但在蛋糕这块业务却没有更好的转化效果,这就是用户运营中忽略了具体的场景,营销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针对这一种场景,我们在用户画像方面需要做一些思考来如何提高蛋糕的转化率?当然大家会想到生日管家这一策略,让用户把家人的生日信息都填写到我们的APP里,在家人过生日时候也推一张蛋糕券给他,但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策略,因为在个人信息极度敏感的现在,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家人真实的生日信息透漏给商家。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有更好的基于门店能动性和大数据运营的策略在里边:门店店员在介绍顾客领会员卡时候,会加上一句,如果您不常给自己买生日蛋糕的话,可以把生日填写成家人的,这样家人过生日时候您可以提前得到我们的蛋糕券。在大数据方面,我们通过建模,去判断用户购买蛋糕的频次,基于频次数据分析用户经常在几月份购买蛋糕,从而给用户打上相应的蛋糕购买时机标签,再结合自动化智能营销系统,在系统判断用户买蛋糕时候,提前7天自动推券到顾客的会员账户并短信通知顾客查收。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帮助我们能够更深刻了解用户数据运营的价值。我了解一些企业在做用户画像时候往往依赖画像信息的采集,比如通过奖励鼓励用户去完善自己的基础信息,通过店员去采集用户信息,甚至还有借助配送员去采集家庭信息,包括住的小区是否高端,一家几口,有几个孩子等等。那这些信息能用吗?我可以告诉大家90%的信息是错误信息,因为用户不愿意泄露自己真实信息,会填一些假的生日数据以避免商家的骚扰,店员、配送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他们只是为了完成总部交代下来的任务,至于数据的真实性总部也无法核实。而用户行为数据躺在我们的数据库里,这完全是真实的交易数据,无法作假。我们通过建模分析给用户打上一系列有营销价值的标签,这才是场景+数据的价值!02如何实施场景化营销其实我们再讲什么是场景化营销时候已论证了这种必要性,那就是场景化营销让用户运营变的更精细化、精准化,我们不仅要熟悉做用户运营会有哪些具体场景,而且还要知道每个场景又怎样去运营平台的用户?我们来讲第二个吃蛋糕场景,那就是情人节。一般活动运营的思路是选一款情人节的蛋糕,选一个主题,再设计相应的活动,比如打折、买赠、第二个半价等,然后做好活动专题开始线上线下的推广,吸引有需求的顾客购买。从用户运营思路出发呢,这个活动首先要具备打动用户的理由以及让用户购买的动力,比如很诱人的活动力度,当然这两点依然还在活动运营的范畴内,最重要的是第三点,我们希望能找到符合这种场景的可转化用户。这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成本是触达成本——假如我们有APP,可以通过APP消息把活动推送给全部用户,但你的用户里可能有单身的群体,推这个活动给他们会取得相反的效果,不仅没有转化,可能卸载率会提升很高。如果没有APP,则只能通过短信来通知用户,如果你有500万的会员,我相信这个短信成本老板肯定不会给你批预算的,因为你的活动的ROI会非常的低,甚至会让这次营销变成亏本营销。这种场景下,你需要找到用户池里哪些用户会响应活动?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营销响应模型,这个模型我们会筛选出以往做的情人节活动和类似的活动,再筛选出一批样本用户,并通过数据库来跑出这些用户是否参与过这些活动?有了建模数据后,我们可以训练一个模型出来,这个模型能够帮助我们判断用户的响应度,我们筛选响应度较高的用户进行触达,从而有效提升转化率和ROI。
实际这个场景的案例给大家提供了一种用户运营思路,我讲过一个用户运营5步法:首先要明确场景,其次就是建模,通过模型找到我们要营销的目标用户群。并导出目标人群并进行画像分析,基于用户画像深入分析群体特征,最后根据群体特征策划相应的营销策略并进行自动化push。03如何实施场景化营销实施场景化营销有三个重要支撑:数据支撑、分析支撑、触发支撑。
1.数据支撑在我们上边的讲的两个场景案例中,都离不开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建模,我们通过模型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用户行为标签建立方式,确定频次、预警值、敏感度等结果,并逐步建立一个稳定的运营方案和运营计划。其中一些固定运营文案可以固化在一周的某一天,甚至某个时间段形成固定的运营计划。2.分析支撑我们在做用户运营分析尤为重要,用户分析方面有许多固化的分析模型,比如用户同期群的分析便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析方法。做同期群分析,最常用的工具是用户留存表,比如APP做产品迭代优化,以周为时间单位对初始用户(首次打开应用的人)的1周后,2周后,3周后的留存率进行的同期群分析。可以清晰的知道产品改动前后对特定群体某一指标的影响。也是衡量产品迭代、市场、运营推广效果的关键指标。3.智能化支撑用户运营讲究的是自动化、智能化营销。我之前接触的一家公司做用户运营办法非常原始——运营人员先做好活动、然后发邮件给数据部门让数据人员提取用户数据,数据出来后再分析要分哪些用户群,接着又要给领导发邮件,让领导同意批准技术提取用户手机号,等用户手机号提出来后,还要给技术发邮件说需要执行push或者短信。这个长长的链路下来,各个部门都干活了,也包括领导,听起来大家的工作也非常饱和,但最终的结果是运营的欲哭无泪——从活动开始到推送活动快则一周慢则两周,这么漫长的审批时间过程中,一方面活动推送的时机会轻易错过,另一方面用户群早已发生质变,最终推送的用户群和一开始想要的用户群早就风牛马不相及。而高效的用户运营是:我们在管理后台直接设置好自动化的智能营销流程,当这个流程执行以后,不需要人工的干预,系统每天会跑一遍预设的目标用户群,为用户打上初始标签,然后推送预先设置好的活动或者券,并自动推送push或短信,一段时间后,系统流程会执行分析节点,将参与活动的用户打上效果标签,通过初始标签和效果标签下用户数量的对比,则很轻松的分析出本次用户群组的营销效果。我们通过两个小案例给大家阐述了什么是场景化营销,那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我给大家敲三个问题,大家评论区畅所欲言就行:大家的行业是什么?大家在做用户运营时候会有哪些场景?如何针对这些场景做的用户运营?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作者:赵文彪,微信公众号:用户运营观察(ID:yunyingguancha),某社区o2o平台用户运营负责人,7年互联网运营经验,乐于干货分享,欢迎交流学习
3、企业为什么要选择企业微信来运营私域流量
随着获取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各行各业开始尝试将公域中的流量沉淀到私域中。2019年,“私域流量”概念火爆,即使不懂得该概念的电商平台卖家,也会群发消息或在快递包裹内附上微信号,引导客户添加微信好友。
传统线下门店、餐饮楼盘、娱乐健身、互联网企业甚至地摊小贩,都在想尽一切办法与客户建立联系,搭建自己的流量池,以便促成复购,如客户扫码添加企业微信领取优惠券,客户在微信群中达成交易可以获得奖励等。
与公域相比,企业通过私域可以选择任意时间、按照任意频率免费地触达自己的客户。微信凭借其12亿人的使用群体成为“国民级”社交应用,也成为最受欢迎的私域流量沉淀工具之一。企业或个体可以通过微信与客户进行沟通,通过多种方式(如群发、微信群、朋友圈广告等)触达客户。
但是,我们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诸多不便之处,如以下问题。
①员工在离职后直接带走客户,导致企业损失惨重。
②员工在业余时间做微商,在朋友圈中发布大量拼团、分销等活动链接,极大地损害了企业的专业形象。
③活动效果好,微信却被提示频繁添加好友甚至被封号。
④客户管理混乱,客户在被添加为好友后就成了通讯录列表中的陌生人,缺乏客户画像。
⑤营销受到限制,群发消息无法发送活动链接。
⑥微信好友满5000人后不得不换新的微信号。
⑦复制粘贴的消息发表到朋友圈中被折叠为一行。
⑧微信群中的刷屏广告不断,群满后员工又要手动拉群。
以上问题在企业微信中将不复存在。2019年12月21日,企业微信推出了3.0版本,全面实现了与个人微信的互通,并推出客户联系、客户群、客户朋友圈三大工具,如下图所示,这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企业微信纳入客户运营工具的范畴。
客户联系、客户群、客户朋友圈三大工具
那么企业微信与微信相比有哪些优势呢?接下来,我会从账号体系、功能优势、违规工具被封杀带来的新机会3个层面进行阐述。
1、账号体系1.企业微信打通个人微信,实现消息互联互通
客户无须下载企业微信App或其他App即可在微信中与企业微信员工沟通交流,与其他工具相比,企业微信的使用门槛更低、沟通效率更高。企业微信支持与个人微信一对一单聊、向企业微信客户发起一对多群聊,甚至直播、会议等也可以个人微信客户参与。从原来服务号在48小时后无法触达客户的单向沟通(如图所示),变为可以在任意时段与客户进行多媒体互动,和客户做朋友。
服务号在48小时后无法触达客户
2.、企业微信可以免费加V认证
在企业微信中,人即服务。企业微信的所有员工账号、发表的客户朋友圈、与客户的沟通、微信群内的互动,都可免费自带企业名称,显示的员工账号就是“昵称+企业名称”,如下图所示。
员工账号自带企业名称
员工名片页面也会展示实名认证信息(如下图所示),可以附加企业官网、产品信息、会员入口、支付购买入口等。企业的认证绿标和员工的实名蓝标可以有效地帮助客户辨别真伪,提升客户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同时,一线员工将代表企业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员工的行为是塑造品牌形象的最前线,企业微信通过加V认证倒逼企业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客户对企业和品牌更加喜爱,进一步促成客户转化。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企业和客户实现了双赢。
员工名片页面展示实名认证信息
3.员工账号属于企业资产,若员工离职则客户一键转移
以往,企业员工可能会在业余时间做微商(如卖面膜和食品等),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这些与企业毫无关联的产品也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形象,造成恶劣影响。除此之外,一些大客户一般由专门的员工跟进,这些员工一旦离职,可能会带着大客户一起流失,甚至将其带到竞争对手的企业中。为此,很多企业不得不购买大量的工作手机,为员工注册大量的微信号,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而企业微信提供了一键分配离职员工的客户的功能,该功能在员工离职后可以将其客户分配给在职员工继续跟进,并保留上一个员工与客户的聊天记录,保证服务不中断、客户不流失。在员工离职24小时后,其客户会被默认切换给新分配的员工,这一过程无须客户手动确认同意,极大地避免了客户流失,如图下图所示。
员工离职客户自动切换
企业借助服务商应用还能实现客户的触点管理,如药店的药师与客户沟通,记录客户的病史、过敏药物、购买记录、诊断记录等;教培机构的老师与家长沟通,记录孩子的情绪、偏好、薄弱的科目等。这样,不同员工之间的服务便能实现无缝切换。
4.添加好友基本没有数量上的限制
微信规定,个人微信最多只能添加5000名朋友圈互为可见的好友,超出5000名后的好友权限只能设置为“仅聊天”(如下图所示),对方无法查看你发表的朋友圈消息。
超出5000名后的好友权限只能设置为“仅聊天”
注册并通过认证的企业微信,每位企业员工的初始好友上限直接提升到5万人。如果需要添加更多好友,那么你可以一键申请免费扩容,好友数量几乎没有上限。而你添加的所有好友都能在朋友圈信息流中看到你发表的朋友圈消息,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影响力。
功能优势个人微信的产品设计不是为营销而生的。过去有些企业借助违规破解微信通信协议的工具,用个人微信做营销,最明显的特征是必须单独安装一个浏览器插件、桌面软件或安卓App来获取微信的数据。这样做不仅会使企业的客户隐私毫无保障、聊天记录被截取,还会使企业面临被微信团队封号的风险。
企业微信的产品设计是围绕“以人作为企业服务的窗口”展开的,企业微信为企业服务场景而生。企业微信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客户联系、企业办公工具等原生功能和API:如果你不会写代码,那么可以使用企业微信的原生功能和服务商应用;如果你会写代码,那么可以用API对接企业研发的CRM系统和业务场景;更聪明的做法是,你可以用服务商应用满足部分业务场景,在这个基础上再把数据对接到企业的CRM系统中,这样既可以满足通用需求、节省开发资源,又可以满足独有业务场景的个性化需求。
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企业微信有哪些实用的客户联系功能吧。
1.企业认证名片提高可信度
个人微信的二维码名片,有头像、昵称、性别、地址和二维码,我们还可以给二维码名片换个样式。
企业微信的二维码名片则不同,它可以显示企业简称、员工昵称、员工职务、员工手机号等信息,还可以生成如下图所示的二维码立牌,二维码立牌可用于打印,看上去更加专业;企业微信还可以自由添加企业官网、会员中心、商城小程序等多种入口。
企业微信二维码立牌
2.活码自动通过好友
个人微信扫描二维码需要手动通过或单向自动通过。企业微信二维码也是如此,但企业微信管理后台可以生成员工活码(如下图所示),客户扫码即可双向通过好友。
企业微信管理后台生成员工活码
单向自动通过好友:客户认为员工自动通过了好友,但员工需要点击如下图所示的“添加”按钮才会与客户成为双向好友。
员工点击“添加”按钮才会与客户成为双向好友
双向自动通过好友:员工与客户互为好友,员工不需要点击“添加”按钮。借助服务商应用,员工活码还可以进一步实现自动拉群、自动打标签、自定义欢迎语小程序封面、欢迎语根据不同活码带有不同客户昵称等丰富的功能,如下图所示。
借助服务商应用,员工活码可以进一步实现的功能
另外,个人微信在添加好友后只能获取对方的昵称、性别、微信号,不能获取对方是从哪里来的、是做什么的等信息。企业微信在添加好友后,可以通过对客户自动打上的标签追踪客户来源,还可以自动向客户发送欢迎语,这些功能在个人微信中是无法实现的。
3.自带认证标识的企业朋友圈
朋友圈对企业营销有着重大的作用。个人微信每天可以发表多条朋友圈消息,但一些企业的营销无所顾忌,导致朋友圈充斥过多广告,影响客户体验。为了净化朋友圈消息,微信推出了“折叠相似朋友圈消息”的机制,只要是复制粘贴的朋友圈消息就会被折叠为一行,一时间让很多企业烦恼不已。
企业微信在朋友圈方面设立了诸多限制。例如,同一个客户每天最多只能看到3条员工发表的朋友圈消息,每月最多只能看到4条企业发表的朋友圈消息。但员工或企业发表的朋友圈消息自带企业认证标识,显得更加专业,如图下所示。
朋友圈消息自带企业认证标识
员工或企业发表的每条客户朋友圈消息都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如果客户不感兴趣,那么可以点击如下图所示的“我不感兴趣”按钮。对于同一个员工,客户在第一次点击该按钮后,对其发表的朋友圈消息7天内不可见;客户在第二次点击该按钮后,对其发表的朋友圈消息30天内不可见;客户在第三次点击该按钮后,对其发表的朋友圈消息1年(自然年)内不可见。
对朋友圈消息点击“我不感兴趣”按钮
不过,企业微信提供的客户朋友圈功能的优势也不容小觑,包括企业发表朋友圈消息不被折叠、企业可以发表统一的朋友圈消息并由员工确认后发送给客户,以及朋友圈消息数据可查看、可跟踪等,满足了企业统一发表、统一管理朋友圈消息的需求。企业微信和个人微信的细节对比,如表所示。
企业微信和个人微信的细节对比
4.丰富的社群管理功能
社群管理是私域流量运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个人微信的社群管理只提供群待办、转让群主、修改群名称、设置管理员等功能,很多企业冒着被封号的风险,借助违规工具实现社群签到、积分打卡、自动群发消息、群消息自动回复等功能。现在,企业微信提供了大量的社群管理工具,除了个人微信已经具备的功能,还具备以下功能。
①群活码。该功能长期有效,可以自动创建5个群,群满后可以移除部分旧群,然后继续自动创建新群,且群活码不变。
②群欢迎语。该功能在客户进群后会自动@客户,在多个客户同时进群后会合并发送群欢迎语,可以是纯文字、1段文字+1张图片、1段文字+1个小程序页面、1段文字+1个链接等。
③群机器人。该功能可以设置关键词自动回复,当机器人或群内员工被@并收到包含关键词的内容时,系统会触发自动回复,极大地减轻了运营人员的客服压力。
④群成员去重。客户可能同时进入多个同类型的社群,导致社群位置被重复占用,此时,企业很有必要进行去重处理,释放社群资源以容纳更多客户。
⑤防骚扰自动踢人。当客户发送的内容包含白名单外或黑名单内的网页、名片、小程序、关键词等时,系统会自动触发仅踢人、仅警告、警告并踢人等防骚扰操作,并禁止该客户进入企业的客户群。
企业微信还开放了很多社群管理API,企业可以借助这些API进一步实现以下功能。
手机号码验证进群。企业导入一批客户的手机号码,在客户授权验证通过后对其显示进群二维码,如图所示。(需要第三方工具支持)
第三方企业微信工具手机号码验证进群
群成员批量打标签。该功能可以自动、批量对群成员打上预先设定的标签,如“课程偏好-设计”。
群成员批量改备注。该功能可以自动、批量为群成员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修改备注名称,如“0720-某某企业-袁文泽”。
关键词分流进群。客户选择不同的关键词进入不同的社群,如根据工作经验0~1年、1~3年、3~5年、5~10年进行不同的社群区分。
群活跃客户排名。借助会话内容存档,我们可以统计群内客户的活跃度,生成活跃度排行榜,给予客户一定的奖励以刺激社群活跃度的提高。
5..聊天记录合规存档
在微信中备份聊天记录是需要员工手动完成的,而且聊天记录只是一个加密的备份包,无法分析聊天内容;如果借助违规工具,那么企业不仅有被封号的风险,还可能导致聊天记录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截取和泄露,给企业的信息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
企业微信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的合规审查、客服人员外部的沟通质量检测等场景需求,在员工和客户同意的情况下,允许企业通过官方提供的API合法合规地获取这部分聊天记录。对于这部分聊天记录,企业可以用于关键词分析,如对“回扣”“飞单”等关键词的监控;也可以用于自动分析客户偏好,如客户咨询并购买了婴幼儿奶粉,可以自动对其打上“0~1岁”“宝妈/奶爸”的标签;还可以用于话题互动、客户活跃度分析等非常丰富的场景。
总之,企业微信是微信提供的官方、合规的私域流量运营工具。企业通过企业微信连接微信客户,借助多款高效的客户联系工具,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
违规工具被封杀带来的新机会如果企业微信连接微信的种种功能和优势为企业的客户运营打下了基础,那么频频发生的违规工具被微信封停的现象,则加速了企业向企业微信转移客户运营的进程。
2020年5月26日,微信发生“大事件”——社群运营外挂软件被微信全面封停,一旦使用外挂软件登录微信,微信账号就会被立刻封停,如图所示。
使用违规工具的微信账号将被永久限制登录
随着违规工具被封杀,企业纷纷停用了第三方外挂工具,随之而来的是微信中的客户运营难度变大、效率变低。企业原本通过外挂工具可以群发消息、定时公告、自动拉群、自动添加好友、自动通过关键词回复等,现在只能一个个手动操作,完全靠人工处理,这使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由于微信封号的现象,很多企业一听到“第三方”就有些顾虑。其实“第三方≠违规”,某工具被封停主要是因为它使用了很多违规的接口,扰乱了微信生态,其他按照企业微信、微信官方提供的正规接口开发,而非破解接口开发的工具则没有问题。
企业微信作为官方提供的私域流量运营工具,拥有很多合规的第三方工具,可以满足企业高效管理客户的需求。那么如何选择合规的企业微信第三方工具呢?接下来,我会分享4个方法。
1.查看接口文档,看不懂代码只看左边目录即可
下图所示为企业微信官方开放API说明文档,如果有第三方工具宣称可以实现非企业微信官方开放API的功能,如批量、主动添加客户,私聊关键词自动回复等,使用这些第三方工具就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官方暂未开放这些API)。
企业微信官方开放API说明文档
2.通过审查元素查看嵌入组件
懂得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或开发过HTML的运营人员,可以对通讯录成员点击鼠标右键审查元素,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如下图所示的方式嵌入企业微信官方组件是比较合规的。
通过审查元素查看嵌入组件
3.查看是否需要单独安装额外工具
我们可以查看第三方工具是否需要单独安装企业微信官方客户端以外的浏览器插件、电脑客户端、手机App等,如果需要单独安装,那么该工具是违规的。在添加合规的企业微信第三方工具后,企业在企业微信App、电脑端即可使用企业微信,无须单独安装额外工具。
4.查看是否属于违反微信价值取向的操作
自动点赞、自动添加好友“爆粉”等操作都是违规的,类似聚合聊天这种需要破解客户端的功能也是违规的。
只有辨别出哪些第三方工具存在违规的风险并避免违规操作,企业才不会重蹈“因使用第三方违规工具而被封号”的覆辙。
在众多管理系统中,我推荐企业使用企业微信官方服务商的合规功能,如很多企业需要的员工活码、超级活码、裂变增长、社群裂变、跨平台话术库、添加好友自动打标签、员工聊天记录监控(会话内容存档)、查看企业微信历史朋友圈等功能都能得到满足。
这样,通过“官方认证服务商+官方API+官方服务商”模式开发的工具完全合规,不会被封号。
总之,在“大事件”之后,企业微信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各行各业纷纷开启了将客户从微信迁移到企业微信中的进程,为企业微信带来了新机会。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好这样的新机会,帮助企业搭建一个免费且可以反复使用的私域流量池!
4、读《运营之光3.0》笔记-D3
hihi我回来啦,我们接着读。前面笔记的传送门:
今天的内容是第一篇的第3章。
第一篇不简单的运营,以及它所拥有的"光"第3章优秀运营的内容、思维和心法读到这一章的标题,我就开始暗戳戳的想"那读完这一章的内容,我的回答是:是也不是。
是吧,每一个老黄提到的我都有做,而且很认真的做了,也有非常大的成效;不是吧,是我觉得我的历练还是少了一些(独立操盘的项目盘子都不大),在眼界高度上始终差那么一点,属于有些重要的思想一点就通不点想破脑袋都想不通的情况。
让我想起我的某一任领导就有提醒过我,一定要去多读一些经济管理类的书籍,从思想上拔高,才能更好的做运营(这个领导也是目前为止我最钦佩最服气的一位)。而且老黄也在2.5运营、流量工作背后的"变"与"不变"及能力可迁移性这一节内容里提到过这一点:
还有比"方法论"更值得依赖、可迁移性更强的东西吗?答案是:你可能需要更进一步,在掌握了一些"工作方法论"的基础上,让自己的"学习"更多涉及一些更加底层的与互联网商业有关的基础学科知识和规律(例如一些商业发展、经济学、消费者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和基本规律)——这些东西,更接近互联网商业世界中的基本规律,也是比"方法论"更加稳定,更加值得依赖的长期"不变"的东西。说回第三章我的一些具体收获和感想吧~
1.好的运营方案,一定是贴近用户后才能产生。这一点我相信所有运营人都是同意的,如果说你不赞同或不熟悉这个观点,那可能就是你真的是新的不能再新的萌新或者你是运营天才。
老黄在3.2表达的也是要想成为一个自带杠杆的运营一定要懂用户。在3.2这一节他还举了好几个真实案例去讲述什么是懂用户以及怎么做才能懂用户。如果是运营新人,我建议这部分一定要反复阅读反复理解。
我做自由职业的这一年并不是全部做的运营工作,由于我自己不是一个很互联网的人(就是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可以只用微信联系朋友不用其他任何平台),所以大多数时间我并没有去追热点,朋友圈我都不刷。——完全不追热点做运营是做不好的,但是做一个好的运营方案也并不是非要时刻追热点。
但回顾当年我最懂用户的时期,正是我和用户频繁的沟通、正是我自己去做过用户角色,才有了直觉上的懂用户,这种敏锐一旦停止接触用户就会逐渐降低。
于是我现在看到一些有趣的活动也会去报个体验课,感受一遍对方的用户运营,其找到优秀的和可迭代的。这个过程我觉得很有趣。
但是内心实际上还是很抗拒接触互联网热点,所以一直很矛盾。但是读了3.2的内容,我觉得我必须花一点时间来刷朋友圈、来追热点,不用全部都追,但是如果我未来要去做好运营,在这条路深耕(一定会),那么就一定要去做这件事,这样看问题就变得简单起来,必须要做,只不过我还需要找一个让自己开开心心做的理由或者方法。这一点就让我再想想吧。
(由于老黄是我系统学习运营的启蒙老师,所以我真的很听老黄的话哈哈哈哈哈哈哈)
2.不要因为多个不确定因素而迅速放弃。这句话的体会其实是看3.3的内容后衍生出来的。
3.3的标题就是【在运营工作中,如何应对大量不确定因素】,开篇就讲了老黄自己真实的案例(我盲猜这个案例产生的产品就是后来的P系列但是我没证据~)。这个故事讲的不算复杂,但是不代表处理这个事情不复杂,仅仅看完这个故事我就有很多的收获,紧接着老黄分享最终的两个总结,我在这里放出来,但是对这两个总结的具体理解和使用思路都在书里有详细的讲述,如果你觉得这个总结对你有帮助,那我的建议依然是快去阅读原文能更好哦~
我来给你分享两个在复杂的"不确定"环境下做好运营工作的基本理念。第一,当你在一个具体项目中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的时候,其中往往村砸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可能会成为整件事情可以顺畅发生的核心前提。第二,在一个特别不确定的事情或假设面前,运营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搭建一个真实的用户应用场景,并验证在这个场景下,用户是否会真的产生你所预期的行为。这部分为什么我会有上面标题这样一句话的感受呢,其实在这部分除了老黄的真实故事还有另一个大佬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卖个关子我就不说了(推荐原文哦~),只是看完这些内容后,我就想起读书的时候非常天真无知的时期,做一件事有了想法后最先想到的竟然是"这个如果这么好肯定不可能只有我想到了,那为什么别人没做呢?或者没看到做成功的呢?"后来就想的是"别人都没做成功的事情我能做成功吗?",这些就是典型的看到不确定因素后直接放弃应对,直到后来慢慢成熟了,经历了很多事情,当然不会再那样思考了,但是也不会有老黄这样的系统的去总结一下怎么去应对不确定,只是我至少学会了一件事:所有的不确定和负面案例里,都一定有我可以做成的事/我可以收获的知识,有时候在这些情况里,我的收获反而会更大。
这里也讲个我的亲身经历:
18年的时候我帮甲方做一个线下活动,当时的情况是我们属于外包非正式团队,意思就是我们既没有正规编制,也没有正规资源支持,更没有任何薪资发放,我们唯一能用的就是该公司的IP,唯一收获的就是情怀的愉快~~~
有一次我们想尝试做一次50人规模的线下活动,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交付什么价值?
当时的时机也很巧,正好该公司办了非常大的一场活动,但是这个活动由于不在我所在的城市,并且门票价格略高数量有限,所以我这边的很多用户是想参加但是没有机会参加。于是我们定下核心价值就是:这场活动的干货转达和衍生。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谁去交付?
要知道当时我们这个志愿团队一共就三四个人,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专业能力去交付。但我们当时的负责人有个朋友在该公司也算是非常核心非常忠实也非常专业的用户之一,这个用户愿意帮我们忙来做为主嘉宾进行分享。
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第三个问题又来了:50人真的能招满吗?
当时的背景是我们运营起来的用户每天在群内活跃的也就10人左右,50人真的有希望吗?我们也不确定。
当然还有第四个第五个不确定的问题······
最终的结果是:这场活动举办的很成功,报名的人超过了预期的50人。
现在回头去想这件事,其实我们的解决思路就是老黄总结的:先解决了"核心价值是什么"这个最关键的问题,然后在过程中我们也在用户群内进行了小范围的调研,得到"不仅有很多用户想参加而且有用户还会带朋友一起参加"的结论,也是这个结论支撑了我们有信心开启正式的活动策划和报名。
这个活动后期我们做复盘的时候,虽然很出乎意料的成功,但也有许多可以迭代的内容,但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下一次做活动的时候,我们不会被一个看似很难的目标或者看似非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而阻挡。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也聊到类似的话题,她说她是那种遇到不确定情况就会马上放弃的人,我说我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果因为不确定就放弃了我会抓心挠肺一辈子去想"当时要是尝试做了会不会成功?",与其这样不如当下就去做,做到最终答案就是0的时候,我再去放弃,至少这样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付出并不是浪费,因为一定有下一次相似的机会等着我再次尝试,那这些经验都可以去复用起来了。
3.晋升最关键的在于思维和工作习惯。这句话是从原文这句话提炼出来的:
对一个新人来说,优先要做的事情,应该是让自己具备一些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而不是直接奔着大量表面方法和技巧去。也是我自己和大量的运营/职场新人接触后的真实感受。
讲一个同样是我的真实案例:
曾经带过一个其他部门匀过来的实习生——不是我自己面试的也从未有过沟通。
来之前一天我先要了简历看,实习生的简历其实都很简单,这个孩子不知道是从未参加学校活动还是不知道简历写上可以加分,总之简历里是过分的简单,除了读书时间和个人基本信息,其他对工作有帮助的信息就是:精通PS、AI(记住这个精通)。
来了我这里我首先是常规的初次沟通,然后这个实习生当时除了我的小组还给其他小组干活,但直系我负责。由于当时我的项目没有特别需要她,所以她给其他小组干的活更多。
不多几天,我就发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她越来越频繁地问我"有什么我能做的",第二个是群里大家会说一些基础的活很多或者自己在做基础的修图和文案,于是我就去私下问了其他小组的同事,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一开始很委婉,后来被我追问急了说"让她做不如我自己做更快"。
原来这个孩子作图,大大小小的图都要用PS,而互联网运营们知道其实很多图尤其内部小图用比如稿定啊创可贴啊会更高效且好看(我们有这些平台的会员),无论我的同事怎么教她用那些平台她就是不用,坚持PS,但是PS出来的图又不好看完全不能用;后来她们尝试过一张图片,一共就需要给上面PS三个数字,结果1个格式不对1个写错了数字;
这还不算过分,她所谓的"精通AI"是根本不会用AI——————有一天我发现她在学习AI问了才知道的。
如果说这还不算什么,那么在我几次沟通、教她怎么思考,教她怎么遇到困难主动问我们、教她应该怎么去快速的做好图之后,所有第一次第二次犯的错,她第三次第四次依然在犯,简单的说就是"我知道错了,我坚决不改"。
于是在我一边忙着搞自己的工作一边和她斗智斗勇半个月后,我给我的领导提出坚决不继续带她的请求。
她的思维我猜测可能是——我反正不准备留下这家公司(要回去专升本),我不会学习你教的所有东西。
她的工作习惯就是——一定要坚持自己做事的喜好,不会因为团队的需要而应变。
与之对比我还带过另外一个实习生,那个实习生不是我直系管理,只是借调我这里帮忙。
有段时间我们赶一个产品研发的进度,我们整个项目组都加班严重,下班后我看她还在我们附近晃悠,我就会说太晚了让她早点走,没什么留下的必要。但是她说"没关系我自己看着时间,我看你们都在忙我看看有什么我能学的。"
每次我们项目组会议会带上实习生,她都会主动的做会议纪要;遇到什么东西不懂,她也会问我们相关的同事。
但是——重点来了——这个孩子其实还有两年才毕业,因为疫情课停了所以出来实习,以后做什么做不做我们这个工作也不一定——也就是说,她也是最后开学后就回去上课了,并不是因为想要留在公司才这么努力。
对比一下,是你的话你更喜欢哪一个实习生呢?
再换个角度,旁观者的你会认为哪个孩子是短期内长大会更快的呢?
虽然这里说的是实习生经常发生的思维方式的情况,但是在工作中我也遇到过正式员工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大大影响自己晋升和长大的情况。我相信各位也有遇到过。
而我自己,应该是第二个实习生的情况——我会在工作中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哪怕我没有物质和金钱收获,我从来不觉得学习新知识是浪费时间精力,我猜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同一批毕业的同学中算是职场晋升最快的的原因之一了。
这部分我分享的书里老黄的总结以及我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给职场新人一些正面启发。
今天的读书笔记就到这里,但今天我有一个问题想要和阅读我笔记的各位探讨,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答案:
Q:效率意识现实实用/适用吗?
在3.1.2【效率意识】里提到:
作为一个运营,效率两个字会贯穿于你的职业生涯始终,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是现在整体大环境表达出来的,貌似无效加班才是王道,如果我完成了我的工作我准点下班了,就一定会被领导约谈。甚至我曾经有一家公司,我的同事们上班时间无限拖延,一件事能拖延好几天,中间夹杂着各种低效会议,与之相对的就是频繁的加班到晚上十二点一点,但是这个情况会被领导肯定和表扬。甚至领导告诉我要适应这样的“慢节奏”工作。
当然了我个人认为这一点抛开所有的人情世故和工作乱象外,主要是和运营工作大多数看不到短期绩效有关系,于是人们只能把加班时长看成短期绩效去表现给领导。
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其实整个第三章我认为都是精华,想分享的太多太多了,但是我也不想把一本书剧透太多,浪费作者的心思和劳动,所以如果你觉得对你有用,希望大家能去读原文吸收更多和我不一样的感悟。
今天的读书笔记就到这里了,谢谢你的阅读。
一个搞运营的创业者,欢迎找我做职业规划和运营咨询。
本文的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网站内部分文章以及图片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